時評
壓實責任護好耕地
近日,河南省紀委監委公開通報了5起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典型案例。有非法掩埋廢鋁灰,造成耕地、基本農田毀損的;有非法破壞耕地取土挖砂的;還有在耕地上違規建設游樂設施、養豬場、房屋等非農設施的。這些案件和問題的發生,既有個人認識不到位、紀法觀念淡薄等原因,也有主管監管單位制度機制不落實、對崗位廉政風險防范不到位等原因,歸根結底是沒能把耕地保護這個“國之大者”放在心上、落實到行動中。
近年來,國家先后實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耕地紅線,初步遏制了耕地總量持續下滑趨勢。但也要看到,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問題依然突出。問題背后,利益驅動是主要原因。比如,有的地方占用基本農田大搞綠化造林、挖湖造景,有的地方在公路、鐵路、河渠兩旁占用良田建設幾十米甚至幾百米寬的綠化帶,這是典型的為“績”。有的老板心術不正,承包耕地本身就是為了建項目、賺快錢,有的地方看到別人種果樹、搞養殖賺錢多,也想試一試,這是典型的為“利”。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不能把糧食當成一般商品,光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光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農田就是農田,只能用來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這是保障14億多人吃飯大問題的底線,絕不允許任何人突破。黨員干部,特別是主政一方的領導干部,要有大局意識,充分認識耕地保護的極端重要性,守好責任田,也要用合適的方式把道理講給老百姓聽。同時,從中央到地方都要落實好國家政策,加大獎補力度,調動農民和地方政府保護耕地、種糧抓糧積極性,建立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決不能讓重農抓糧吃虧。
紀檢監察機關要在耕地保護監督上下細功夫。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從嚴查處各類違法違規占用耕地或改變耕地用途行為背后的腐敗和作風問題;深入一線、靠前監督,對在耕地保護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職瀆職的,嚴肅追究責任;對克扣耕地補助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許堅)